清代画家郑板桥先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从听竹延伸到倾听百姓疾苦,忧国而先忧民,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先生的从政之风,也许这正是这首七绝能历经数百年而广为传诵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一个执政党后,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 “三个代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当作关心民生的执政宗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执政党伟大和成功之处。我们法院作为一个基层执法部门,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必须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坚持“执法为民”!近几年来,我院牢记宗旨、紧扣主题,服务百姓,始终把“执法为民”贯穿于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我们法院是如何体贴民情、关注民生的?远的不说,就说说发生在“服务民生大走访、争当发展排头兵”活动中的一些点滴小事吧。
按照县委的安排布置,我们法院这次负责走访的是地处我县东北边陲的杨桥镇排形和蛟塘两个贫困村。曾院长在接到县委指示后,没有过多考虑工作中的具体困难,而是立即召集党组成员就如何抓好这次活动进行认真研究,对活动作出了详实的安排,3月17日又亲自率领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带头走访慰问贫困村民。把关心体贴民情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把务实的作风体现在大走访的细节里。困扰村民多年的水利建设问题、农村电网改造问题,通过曾院长的下访上联,在短时间内迎刃而解,两个村从村干部到普通百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可是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走访中必需的工作介绍,谁也不会想到为他们跑腿办事的竟然是堂堂的法院院长!
在曾院长和党组其他领导的带领和影响下,工作队员个个深受感染,处处为民办实事、解忧愁,把真情实爱洒在了非亲非故的两个偏远山村。进驻蛟塘村的第二天,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11组育龄产妇周海燕突然发作临产,驻村工作队员黄五一连夜开车送周海燕去杨桥医院。因周海燕系高危产妇,杨桥医院建议转院,时间不等人,黄五一又连夜将周海燕送县人民医院,一直陪同到凌晨3点,确认母子平安后才放心离开医院返回驻点。蛟塘村13组有一位81岁的老人侯夏珍,丈夫已经去世,唯一的儿子因犯抢劫罪远在外地服刑,侯奶奶疾病缠身,无人照顾,独自蜗居在山坡上,房子破旧不堪。工作队员从驻村之日起就天天到她家挑水、扫地,还帮她打理菜园。当工作队员得知她因身体不好,看病还欠了50多元钱时,当场拿出200元钱塞给了老奶奶。在工作队临别时,侯奶奶放着鞭炮给工作队送来一面锦旗,用最虔诚、最纯朴的方式来表达一个80高龄老人的感激之情。
受这次大走访的影响,在我们法院,资助贫困学生全部学费和生活费;护送晕厥的老人去医院进行抢救;给无父无母的孤儿送温暖;为特困家庭伸出援手;像这样播洒爱心的事情已经显得平常而举不胜举。
真情无价、信任如山,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一心一意为他们办事的法官们。4月18日,杨桥镇蛟塘村侯支书代表全村给法院送来了锦旗,感谢衡东法院驻村期间为百姓办好了实事、办实了好事、解决了难事,侯支书高兴地说:“在法院的帮助下,新电线杆运进村了,农网改造马上就要全面启动了,村民感谢法院‘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多么朴素的表达啊,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无需更多的表白,那些送上锦旗的长满厚茧的双手、那些表达感激情意的浓重乡音已经将执法为民作了最好的诠释!真正的“执法为民”,就应该象这次我院大走访工作一样时刻心系群众,事事以民为本。为民办一两次实事并不难,难得是时时刻刻心里都装着群众,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次大走访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们法院的日常工作时时事事都牵连着民生、关注着民情,所以我要说关爱民生只有延长线、执法为民永远不会有终点!
让我们“怀爱民之心,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怀着对人民群众亲人般的感情,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