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丁捷的《追问》,以口述体、非虚构方式真实记录了一群“阶下囚”的人生轨迹。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人性的暗裂和渐变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难得一见又是深入骨髓的心灵样本,深入他们内心的黑洞探寻人性的幽暗与复杂。
《追问》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反面典型反腐警示录。八个落马官员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堕落的轨迹。党员干部可以用来照镜子,看看跟书中人物是否存在同样的病理特征,老百姓看清弄权贪官必然灭亡的下场同时,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警示录来看,在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能过于物欲,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丁捷说,这个镜子不光是照眼前,还可以照过去,照一个人的成长,每个人都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不是每一个阶段、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得起照。人生应该是一个相对安静、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而不是书中人物这样的大跳跃。这些官员,就是妄图在财路、前途和情感方面要的比一般人多得多,速度快得多,最后导致毁灭,真正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一颗腾空了私利,装进了奉献,保持着纯真的强大初心。
《追问》是一部直面贪腐官员内心的纪实文学。该书以挖掘各类涉案官员浑浊的内心世界发展,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不断拷问背后的人性为切入点,无疑更能有效医治贪腐的病灶。严肃的文学细节刻画和典型性处理是为了聚焦人心和人性,而非写故事化猎奇的八卦文学,作者舍弃报告文学的枝节杂蔓,不为情节的惊悚人物的丰满故事的完整而费脑伤神,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为集中的软肋,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不写贪腐细节,而是追寻他们的人生足迹和内心世界演变的过程——他们的思想为什么生病?病源在哪里?如何积重难返?
身处高墙,卸下荣耀与疲惫外衣之后,往往能够心平气和地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真实而又直抵内心,每次诉说也是对自己一次又一次无情的鞭笞和拷问,文学评论家李朝全说,《追问》是一部问心之作,拷问我们自己的灵魂,通过解剖这些腐败的案例,让我们对照检查,就像镜子一样,像戒尺一样,前车之辅,后车之鉴。
《追问》是一部没有教条答案悬念丛生开放的病理诊断。把原汁原味的事实放在这儿,没有进行更多的分析,它的价值就是给我们的理论者,给我们的思想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版本,一个病历。曾经是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为典型“中国病人”。如何对这群“中国病人”做出权威诊断,提供灵丹妙药?作者没有坠入全知全能的虚妄陷阱,只是提供纪实文学的文本,启人思考,放平姿态,倾听而不盲从,理解而非曲解,各种诊断也都力避千篇一律大而无当。丁捷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
涉腐官员并没有真正的“突然”翻车,也不存在跌得鼻青脸肿的“一时糊涂”。他们几乎都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腐败“酝酿”,最终用病变的心理,畸形的人格,扭曲的价值观,低下的品德,混乱的生活逻辑,把自己炼成了彻头彻尾的腐败分子。
掩卷《追问》,不禁思绪万千,感慨颇多,深受启发。
启示一:要常追问初心。少数领导干部就是被各种各样不正确的人生观,不正确的荣誉观,不正确的情感观所绑架,导致关键时候出问题。在人生的起步和爬坡前半段都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每个人的初心出发的时候是有的,但是后来忘了初心,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丢失了。
启示二:谨防破窗效应。书中的贪腐官员,曾主政一方,政绩赫赫,也曾谨言慎行,不曾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但是诱惑犹如伊甸园的禁果,一旦打开缝隙,如崩溃的堤坝,一泻千里。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一个官员只要放纵了自己一次行为,很多都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贪官贪污过程中的破窗效应,值得任上任下,墙里墙外所有官员深思。
启示三:不要置换内心。一些人把人民赋予的公权力错误地附会为个人魅力、个人能力。权力、金钱、荣誉甚至情感这些东西,倘若来得正道,用的正当,其实都是好东西,追求和拥有也不违背天性。但不能用这些东西置换自己内心的真诚、朴实和坚定,如果置换了,其内心变成功名利禄的发动机,就一定会跑偏,一定会散架、报废。
启示四:学会驾驭权力。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权力时,权力才能帮你更好地达成目标;而当你对权力的驾驭能力不足时,权力也会将你带入深渊。权力越大,需要驾驭权力的能力就必须越高,否则私欲膨胀,甚至思想稍微走偏,就可能万劫不复。
如今,反腐败压倒性的态势已经形成,《追问》的正能量警醒各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不忘初心,不以手中的权利弥补心中暗藏的“亏欠”。不管对社会、对群众,还是对个人、对家人,都要慎用权利,忠于初心,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私欲,否则,将会一生落寞,人生归零。